新知分享

化學藥物治療瓶頸

現行藥物依照分子量大小可以區分為小分子藥物與大分子藥物。小分子藥物又可稱為化學藥,由於分子量小可透過化學技術合成製造,具有易於製造、藥品安定性高、生產成本低且與大多數藥物製劑和給藥途徑相容等優勢,故過去主要以發展小分子藥物為主流,現於市場上流通的大多數專利藥物及其仿製藥皆屬於小分子藥物a

傳統化學藥物主要強調快速無差別毒殺細胞,無法針對病灶進行專一治療,雖易於開發及製造,但其藥物或代謝物進入人體後,可能會出現難以預期的毒理反應,容易引起嚴重之副作用,例如免疫力低下、噁心嘔吐、腹瀉或脫髮等。此外由於長期用藥而產生的抗藥性,會逐漸導致治療成效不佳b。因此目前的臨床用藥急需新的藥物模式。

近年來隨著生物標誌的研究成果日益顯著,精準用藥的概念逐步實現,從過去以化學合成、小分子藥物為主流,逐漸轉向蛋白質藥物、生物製藥技術。相對於傳統化學藥物而言,蛋白質藥物可以直接針對病因進行治療,並生產出依循人體正常運作所需之藥物,此外具有療效優及副作用少之優勢。根據統計全球前十大藥品銷售屬於生物藥品的項目共計8項,且前四大皆為生物藥品,可見蛋白質藥物的發展已成現今主流c
  1. Medicine in Drug Discovery. 2020 Nov; 9:100075
  2. Am J Cancer Res. 2021; 11(6): 2386–2400.
  3. 2022生技產業白皮書_經濟部工業局